民生路五金店跨界 “搞副业” 小店铺里藏着大民生

“张师傅,昨天订的防水胶带到了吗?顺便给我来两捆新鲜蔬菜。” 清晨七点,民生路五金店老板张建军刚拉开卷帘门,老街坊李阿姨就熟门熟路地在店门口的蔬菜架前挑拣起来。这个开了十五年的五金老店,如今一半货架摆着扳手、电线,另一半却码着水灵的青菜、鸡蛋,成了街坊邻里口中 “能拧螺丝也能称白菜” 的神奇小店。​

从 “工具箱” 到 “菜篮子” 的转型​

“去年夏天开始试着重组货架的,” 张建军擦着手里的游标卡尺,背后的货架上,五金工具与农副产品分区明确却和谐共处。他指着墙角的监控屏幕解释:“疫情期间发现好多老人买个灯泡还要绕去两条街外的菜市场,不如我来搭个桥。”​

如今每天凌晨四点,张建军会准时去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货,七点前把水灵的蔬果摆上新增的防腐货架。五金区照常提供配钥匙、修小家电的服务,蔬菜区则坚持 “零起售”,哪怕买一根葱也笑脸相迎。“上个月算了笔账,副业带来的收入占了三成,但更重要的是人气旺了,连带五金生意都比以前好。”​

社区小店的民生智慧​

在店铺微信群里,500 多位居民每天都能收到 “今日特价” 通知:螺丝批买三送一的同时,西红柿也按批发价售卖。这种 “硬核商品 + 柔性服务” 的组合,让这家 15 平米的小店成了社区枢纽。​

“上周暴雨,老张不仅连夜进了 50 把雨伞,还联系菜农送了两车平价土豆,” 社区主任王丽娜翻着民情日志,“这种‘不务正业’其实是最懂民生的表现。” 据她统计,周边类似的 “跨界小店” 半年内新增了 7 家,涵盖杂货铺兼营代收快递、理发店增设缝补服务等多种形式。​

傍晚时分,放学的孩子在门口挑选文具,下班族顺手买走灯泡和青椒,张建军的儿子正帮一位老人下载买菜小程序。暮色中的五金店,螺丝刀与黄瓜在灯光下各自闪光,勾勒出城市烟火气里最生动的民生图景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